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中老年人睡眠與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那么對于中老年群體,最佳睡眠時長是多少?睡眠與他們的心理健康、認知能力有怎樣的關系?這些關系背后的遺傳與神經機制是什么?
日前,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教授/程煒青年研究員團隊利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對近50萬人的基因、影像、行為等多維度數據開展研究,相關成果以《睡眠時長與認知功能、精神健康非線性關系的腦結構與遺傳機制》為題發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Aging。
該研究首次系統刻畫了中老年人睡眠時長認知功能、精神健康等多維度表型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并發現該關系背后的遺傳與神經基礎,為指導中老年人健康睡眠、促進中老年人認知與精神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研究團隊對近50萬被試(38-73歲)的睡眠時長與認知、精神健康等廣泛行為表征進行非線性建模分析,研究發現睡眠時長與中老年人的認知能力、精神健康呈顯著的非線性關聯,且存在著一致的7小時最優睡眠時長。進一步縱向隨訪數據分析表明睡眠時長相對穩定的被試表現出更好的認知能力和精神健康。該發現提示,每天7小時睡眠以及保持規律的睡眠能夠促進中老年群體的身心健康。
借助大數據統計建模方法,研究團隊進一步利用神經影像多模態數據對上述非線性關系背后的神經機制展開研究。研究發現,睡眠時長與眶額葉皮層、海馬、顳葉皮層以及中央前回等情感、記憶環路的核心腦區的腦結構特征(如腦結構體積,皮層面積等)也呈顯著非線性關聯,并與行為學的發現一致以7小時為轉折點。
進一步中介分析表明,這些腦結構介導了睡眠時長與認知、精神健康的關系,表明這些腦區的功能可能是上述睡眠時長與行為學表征非線性關系的神經基礎。
該工作是馮建峰、程煒研究團隊繼兒童、成人睡眠研究之后在該領域針對中老年睡眠問題的又一新突破。早在2018年該團隊就發現成人睡眠與抑郁共病的腦連接基礎,隨后在兒童睡眠研究中發現兒童睡眠紊亂及多動癥之間的共病關系及關鍵共病腦區,發現兒童睡眠時長與多維度行為表征的作用關系及背后的神經影像機制等,系列工作發表在精神疾病頂級期刊JAMA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及Molecular Psychiatry。